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8日电题:铸剑为犁造绿洲安边固疆筑“长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维稳戍边改革发展纪实
新华社记者潘莹
70年前,在开国礼炮声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新疆,携同国民党起义部队,交给各族人民一个和平解放的新疆。
65年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十几万新疆驻军就地转业,军垦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扎根沙漠周边、风头水尾,靠手拉肩扛,在戈壁荒漠上兴建家园,开创共和国屯垦戍边伟业。
从此,在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大地上,兵团人牢记初心,开拓进取,从无到有建起一座座城镇、一片片绿洲,为开发建设边疆、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西北边防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给祖国、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兵团精神铸就“心的长城”
盛夏的清晨,一场小雨让空气格外清新。在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中心,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如山峰般挺拔耸立的外形,引人瞩目。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王震将军的名句挂在一进门的墙上,向人们述说新中国农垦事业承袭红色基因,在边疆深深扎根。
年底,王震将军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先后进驻天山南北各要地。第一代军垦战士刘聪普当年追随王震进疆时,还是风华正茂的小青年。他所在的部队进驻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阿克苏。
就地转业后,为了不给当地群众添麻烦,军垦战士们选择在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上,开展自给自足的大生产。
从此,刘聪普扎根第一师阿拉尔市,一待就是几十年。
如今90岁高龄的老兵刘聪普,在阿克苏市的家中,回忆起当年开荒造田、白手起家的场面,精神抖擞、娓娓道来:“一个排的人排成行,拿锄头和铁锹挖地。在土地稍微松一点的地方靠拉犁,就是后面一个人掌犁把子,前面五六个人拉,这就是开荒。晚上住在自己挖的地窝子里,就是在地下挖个两米的洞,洞顶用胡杨搭起来,门也是树枝垒起来的,没有床,把胡杨树木架起来,缠上树枝,就是床铺。”
刘聪普老人年从处级干部岗位退休。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他教育子女不能占公家便宜,也没有人沾过他的光。
他女儿刘江爱告诉记者,父亲总是说,他十几岁出来闯天下,没靠任何人,让我们也要靠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就去办多大的事。
时过境迁。如今,地窝子只出现在历史纪念馆里。从艰苦岁月中走来的新疆兵团,在奠基了新疆工业、领跑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上,综合实力不断发展壮大。
新疆兵团现有14个师、多个农牧团场、多个连队。年生产总值达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元,位居西北地区前列,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目前,兵团经济总量占自治区的比重超过五分之一。有国家级、兵团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年,兵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年增长6.2%,与全国持平。
综合实力不断壮大的背后,有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支撑。走在绿树掩映、楼房林立的阿拉尔市街头,王震大道、三五九大道、南泥湾大道、军垦大道、胜利大道……一个个充满红色记忆的路名显示出,几代兵团人走过的不朽征程和传承。
第一师阿拉尔市委党校副校长任新农表示,正是通过不断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兵团人形成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内涵的兵团精神,筑起“心的长城”,成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强大精神支柱。
沙漠戈壁涌现“绿色长城”
眼下,驱车行驶在塔里木盆地,即使离塔克拉玛干沙漠近在咫尺,眼里也会盛满绿色——棉桃即将盛开的棉田,结出累累苹果、核桃、梨、枣的果林,地面上延伸出一大片藤蔓的瓜地。站在沙漠最前沿的,是一排排纵横交错的生态林。
新疆兵团第二师37团,四周被塔克拉玛干沙漠环绕,全年风沙天达天左右。近几年实施防风治沙工程以来,这个沙海中的“小绿点”不断扩大,绿地面积向沙漠地带延伸了25公里,森林覆盖率比年增长3倍多,风沙浮尘天气下降六成。翠绿的梭梭、茂密的胡杨林构筑成一道道防风固沙墙,宛如绿色长城,抵挡风沙侵袭。
长期以来,新疆兵团当好生态卫士,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建成全国最大的节水灌溉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红枣产区。特别是近年来实施“西部大开发生态先行”发展战略,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启动“西部边境造林工程”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尤其在南疆垦区围绕沙漠边沿和边境一线,不断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天然林保护、防风治沙、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工作。
28岁的王廷辉顶着炎炎烈日,蹲在沙地上查看被当作宝贝似的四翅滨藜苗木。“现在干热风太强了,所以要给小苗子罩上塑料桶,但又要保证光照和空气流动,所以桶要去掉底。”他告诉记者,2年前来到第一师阿拉尔市11团,经历了21次失败,终于在当地试种成功四翅滨藜。
他说,这种灌木防风固沙效果好,同时又可作为畜牧养殖的饲料。正是看好四翅滨藜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由他牵头成立的阿拉尔市力拓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吸引20多名种植户,今年种植面积将达到2.1万亩。
第一师阿拉尔市11团政委李立新介绍,通过60多年“造绿”接力,在被称为“沙漠之门”的11团,生态林种植面积累计达21.9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团初期的5%增加到33%。这几年,植树造林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柽柳、甘草、黑枸杞、四翅滨藜等生态经济兼顾的特色经济林得到广泛种植,既抵御了风沙对作物和居民区的侵袭,也为职工群众致富带来可观效益。
生态改善扮靓美丽家园,新疆兵团城镇化建设不断提速。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管理的城镇由5座城市、1个建制镇增加到9座城市、11个建制镇,多个团场小城镇在天山南北快速发展。
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年,新疆兵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3.9%;连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6.7%。
众志成城再上征程
近年来,新疆兵团持续实施向南发展、脱贫攻坚战略,加快推进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南疆师市综合实力。
新疆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年贫困户户、贫困人口人,占兵团贫困人口的七成。其中,51团是国家深度贫困团场,也是南疆师团中人口最多的团场,少数民族人口占94%。
走进51团4连贫困户依马木·哈力克的家,记者看到,他正忙得热火朝天。在庭院上盖起的冷棚里,他把长好的豇豆采摘下来,准备拿到巴扎(集市)上去卖。院落另一头,只土鸡苗、24只羊,“唧唧”“咩咩”等着喂食。
过去,这个5口之家只有十几亩地,因妻子患病,靠依马木·哈力克种棉花、打零工,全年收入不到元。
“感谢党派来的卡德尔(干部),我们家日子越过越好,别的不说,现在家里有了万把块钱的储蓄,这个以前做梦也想不到。”他给记者一一细数帮助他家脱贫致富的人:结亲户、兵团科技局党组成员徐斌,年自费购买了4只母羊送给他,鼓励他寻找挣钱门路;兵团科技局驻51团4连“访惠聚”工作队,支持20户贫困户搞科学养殖土鸡,免费赠送鸡苗、饲料和饲喂器,他是其中一员。
年秋,“访惠聚”工作队和连队党支部又争取资金5万元,帮他建起1座占地1亩的冷棚,发展瓜菜种植。今年3月种植、5月收获的西瓜,带来纯收入元;5月又种了豇豆,预计今年销售收入能达元。自己日子好过了,他给愿意搞养殖的其他贫困户传授技术、提供帮扶,带动不少人和他一起勤劳致富。
4连连长阿不来提·阿衣甫说,以前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现在愿意想出路、主动增收的人越来越多。全连75户贫困户,去年脱贫33户,剩余的42户今年将全部脱贫。
在新疆兵团“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大力推动下,南疆师团加快发展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家电装配制造等传统产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在产业集聚中实现就业、增收。
在南疆师团处于“手掌心”位置的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发展红利不断释放。去年底,唐王城机场实现通航,机场核心功能区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将与公路、铁路交通形成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据图木舒克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鲜其林介绍,电子、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科技、新能源等一批产业项目纷纷入驻,截至7月,园区新增注册企业24家,同比增加84%;总投资约86亿元,项目全部落地将提供就业岗位多个。
近年来,新疆兵团推进深化改革,不断释放兵团体制特殊优势和发展活力,在新疆兵团的机关和基层团场、连队,投身兵团维稳戍边事业的新生力量不断补充进来,从博士、西部计划志愿者,到内地引进的干部、专业人才和劳动力,他们正与各族职工群众一起,用实际行动汇聚起发挥安边固疆“稳定器”作用的强大力量,在兵团事业奋进的征程上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