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怎样他是首届国医大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92岁高龄仍然坚持上班出诊
他曾经为周总理治病
守候于总理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主要开拓者
大家说
如果你认为这个事是一个科学的事情,你应当不管你目前处的地位是有利的、不利的,都应当为发展这个科学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吴咸中
从医70周年,92岁高龄仍坚持出诊
吴咸中是首届30位国医大师中唯一一位院士,92岁高龄仍然坚持上班出诊。
来自天津的满奶奶10年来被每年一次的腹部剧烈疼痛困扰,四处求医仍不知病因。她听说吴咸中是腹部外科领域的专家,便前来求助。
满奶奶:就这六七月份疼,六七月就疼一次,疼过去就完了,可是疼的时候怎么检查,B超啊、X光啊都做了,都查不出问题。
吴咸中:这是结肠,它是有一个可复性的梗阻,它在上面是一个圈,这种扭转梗阻啊造成是双梗阻。
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急腹症是指腹腔、盆腔、腹膜后组织和脏器发生急剧的病理变化,产生的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腹部疾病。常见的急腹症包括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溃疡病急性穿孔等等。
吴咸中:你要是条件允许啊也可以试验人工复位,跪着,向前趴着,跪着肠子就比较容易复位,你躺着它复位就难。再加上医生在底下抱着肚子给它做一些活动,促进它移位。这也是个办法。
满奶奶妹妹:您给看得透啊,她看了十年没看明白,都说没事,大夫都没看出来。
吴咸中:行,这大夫经验各有不同,对这类的病治疗的肠梗阻啊,我们这治疗经验多一点。
像满奶奶这样慕名而来的医院可谓络绎不绝,医院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绝对是一张金字招牌,这离不开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吴咸中从医70年以来为此作出的所有努力。
当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张玉华遇到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由于产生的时代不同,有各自的优缺点。中医整体观念强,可同病异治,也可异病同治,然而对具体疾病的认识却不够深刻,西医能弥补中医这一不足,却在全面改善病情,缓解症状上不如中医。中西医结合,取两医之长,能达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重症胆管炎(ACST)、重型胰腺炎(SAP)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被公认为国际外科难症,吴咸中组织多单位多学科联合攻关,使这三个重大疾病的诊疗取得重要突破。
年,医院的张院长突发重症急性胰腺炎,生命岌岌可危。
崔乃强(医院主任医师):请了山东的,请了北京的一些专家都去看了,看了之后,大家都认为他基本上就是够呛了。
患者张玉华:我们医学界对重症胰腺炎的发病是相当恐惧的,它还不同于癌症和其它的心脏病。虽然说癌症可怕,心脏病可怕,但是死亡率呢并不是很可怕。但是重症胰腺炎,它的死亡率相当高,而且大部分就在短期之内就会死亡。
崔乃强:吴院士说一定要治好这个病人,因为他是冲着咱们中西医结合来的。医院就马上组织抢救,制定了很详尽的一个方案。把现代医学科学的比如透析、血浆交换,中医的通里攻下的方剂都请吴爷爷审核,吴爷爷说这个好,按这个方案去做。于是经过了三天的抢救,患者转危为安,三个礼拜,他就出院了。
患者张玉华:这确实是一个奇迹,没做手术,从死亡线上过来了。我真正地说理智完全清醒以后,我当时第一个感觉啊,就觉得这个中西医结合确实不错。
在医院这样的病例不计其数。吴咸中带领团队深入探索攻关,使重症胆管炎的病死率从20%以上降到2%以下。重型胰腺炎的病死率则从30%以上降到12%以下。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获得如此突破的吴咸中,最初是西医大夫出身。
响应毛主席“”指示走上西学中的道路
吴咸中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县的一个满族家庭,祖父是晚清秀才,后来家道中落,以教私塾为业,吴咸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走上从医道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吴咸中:我这个年龄啊,可以说日本侵占中国,它是想办法把中国人的智力停留在一个低水平,适合它来奴役。所以这个医呢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是为人民服务,不是给傀儡*府服务,更不是给日本人服务。
年,吴咸中从沈阳医学院(今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医院(医院)外科开始了从医生涯。他37岁就被破格晋升为外科学副教授,医院最年轻的副教授。
这是当时留存下来的吴咸中做手术的珍贵画面(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年10月11日,毛主席对卫生领域作出重要批示:“有条件的省市都应该办一个70—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年冬或年春,我们就有大约名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
由此,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高潮。
为响应号召,吴咸中于年初毅然走上西学中的道路。
经过两年半的系统学习,翻阅无数中医经典,吴咸中圆满结束学业,获得了以时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名义颁发的唯一一枚金质奖章和证书。他得到的考核评语是“学中医而探骊得珠者”。探骊得珠,本意指人入险境而求得珍宝。
吴咸中:我学中医的时候,对现代医学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了,所以像我们啊,还是先用西医把这个病人的病定了,随后再按中医的理论进行辨症,就是辨病和辨症相结合。
崔乃强:让他学习了中医之后,他理解了中医的博大精深,把两者结合起来,我觉得他是一个战略家,他在战略的角度上,提出来西医辨病,中医辨症的这么一个概念。他利用中医的辨症,不同阶段的分期和西医的病理相结合,这样就很高明,使我们的辨证论治更加有理性,更加符合现代医学科学。
中西医结合道路历经沉浮
医院后,吴咸中发现当时身患急腹症的病人非常多,于是便选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课题,然而事情却并不如他想象的顺利。
吴咸中:我那边正在观察病人呢,另外一个大夫敲打敲打、摸摸弄弄,完了就拉手术室做手术了。那个时代,外科大夫有一个观点,就说外科大夫就是做手术的,你要不做手术你就到别处住去。
这种手术万能的观念让吴咸中感受到巨大的阻力,但他坚信中西医结合可以集两家之长,绝对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
急腹症发病急变化快,用中药治疗需要勤观察,彻夜不眠是吴咸中的家常便饭,但是通过观察他逐渐发现,用中药治疗急腹症,不仅病人恢复快,且能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
急腹症一经诊断立即手术,这以往都是写进教科书中的金科玉律,吴咸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中医只是慢郎中、只能治慢性病的传统观念。
吴咸中:连续几年做了多例急性阑尾炎,都用非手术治疗,那是站得住脚的。别的急腹症也是这样。
两年时间吴咸中治愈了上千例的患者,声名远扬,却又面临一个在旁人看来非常艰难的选择。
年,天津市要建立全国第一医院,基地选在了南开,院长的第一人选便是吴咸中,医院,这看似是个好事,但是医院相比,当时的南开只是一个规模不大,医院。
吴咸中:如果你认为这个事是一个科学的事情,你应当不管你目前处的地位是有利的、不利的,都应当为发展这个科学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吴咸中没有犹豫,选择了南开,然而年文革一开始,作为院长的他第一个遭到批斗。吴咸中被关进“牛棚”,眼看着自己亲手创建的中西医结合事业在刚刚起步时就面临死亡,他痛心不已。
意想不到的是,在被闲置了四五年之后,吴咸中的转机出现了。年,他被树为全国的中西医结合典型,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也受到周总理的肯定。此后,吴咸中举办了11期学习班,为全国培养了上千名技术骨干。
吴咸中为周总理治病
年12月的一天,吴咸中不知因何事被紧急叫到北京。
吴咸中:我一点不知道找谁,卫生部来一个车就把我接走了。
原来吴咸中作为唯一一位中西医结合的专业医生,授命来北京为周总理治病。
吴咸中:到那一看,是周总理,那时候病已经比较重了,人瘦了。我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找我去的,就是胃肠道不通,肚子胀,肚子疼,当时主治治疗的吴阶平知道我治疗急腹症用通里攻下法,就把我找去了。我去了,用这个大承气汤,另外要加上甘遂能把大便给排泄出来。隔个两三天治一回。但是最后治疗组还是认为肠梗阻还得做手术,结果肚子就进不去了,整个成一团了。头一天晚上进到手术室,第二天早晨才出来,出来心脏、血压就不行了,看心电图越来越暗,那是一场悲伤啊。
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病,需先根据患者不同的发病时间用西医精确诊断,再根据患者病症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准确用法用药,这看似容易其实并非易事,吴咸中经过多年的临床积累将这一切娴熟于心。
此外,吴咸中对各类急腹症均制定了相应的诊疗方案,取得既优于单纯西医、又优于单纯中医的临床疗效,且在全国广泛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也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中国的世界医学五大领先项目之一。
吴咸中院士事迹展馆
王艳冬(医院*委书记):医院建立这个馆的寓意呢就是,基于他的这种责任感、使命感,我们也一定要把他这种精神传承和弘扬下去。
今年正逢吴咸中院士从医70周年,对于开展中西医结合事业面临的外部动荡和实验研究的艰辛,吴咸中不愿多说,生性睿智幽默的他,早年间去实验室,总喜欢问,今天是成功啊,还是成功之母啊?他坦然面对所有困难,始终坚守中西医结合事业。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一直在爬坡,并且还在爬。
吴咸中:我现在要做的呢就是中西医结合联合研究院,这个是已经办了,每年还有一些活动,内部还有一些交流。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我想若干年以后一定会在肿瘤里形成一个中西医结合。
广传信息造福四方
王西墨(医院院长):当初医院这么小,他在这开展临床研究这些工作,他这么大一个院士,怎医院坚持这么久。我现在体会他还是对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一个坚守。实际吴院长这个事业是需要我们大家去坚守的,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世事变迁,中西医结合道路历经沉浮,而吴咸中七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终成一代医学大家。
编导说
前采的时候,我发现吴咸中的秘书亲切地叫他爷爷,当时我还疑惑,问道,您是吴院士的亲孙女吗?她笑着说不是,医院的人都叫吴院士爷爷。果不其然,后来遇到保安叔叔,在电梯里听到医护人员说起吴院士都叫着爷爷,这一细节让我颇为感动。我想或许德高望重就体现在这一声声爷爷里吧。
吴爷爷今年已92岁高龄,仍然每天上班,每周四出诊,这也是非常感动我的地方。我很感谢平凡的我遇见不平凡的吴爷爷,相信他也会带给你们感动。
大家
《吴咸中》
播出时间:9月27日22:47
监制/张广义主编/刘铭*丽君
编辑/田楚韵胡静谭启成(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