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木舒克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兵团精神研究系列文章兵团精神产生
TUhjnbcbe - 2020/12/8 17:35:00

兵团精神产生发展的客观环境

兵团精神研究课题组

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在应对各种具体环境挑战中体现出来的群体精神特征和风貌。这些客观环境包括兵团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环境、战略安全环境和社会实践环境。这些特殊而具体的环境,对兵团事业、也对兵团人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提出了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和挑战,直接关系到兵团事业的发展。对这些课题和挑战的回答,鲜明地展示了兵团人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特别是在应对环境挑战中涌现的典型模范,更是兵团精神的集中体现,为世人在应对相应的环境挑战时提供了经验和范本。

一、自然生态环境

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使命,在开发建设边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任务和作用是在适应和改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体现的。兵团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为:一是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生态条件比较脆弱,需要重点治理。*沙漠、半沙漠广布,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分别是我国第一和第二大沙漠。二是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兵团各师团遍布*各地,分别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三是*传统的绿洲农牧业经济受自然环境制约很大。历史上许多一度繁华的农业区都曾因风沙侵蚀、水源枯竭、土壤盐碱、生态恶化而被迫放弃,像楼兰等许多闻名一时的古国名城都已湮灭在沙漠之中。四是兵团的团场连队当初建立时遵循毛泽东主席“不得与民争利”的指示,普遍分布在沙漠边缘、戈壁深处、边境沿线和“三到头”(水到头、路到头、地到头)的地方,发展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五是不少兵团团场连队所处的环境虽然不适宜发展生产,但在国家国防安全、生态安全和*整体发展链条中处于关键地位。兵团自然生态环境的这些特点,对兵团事业的发展和兵团精神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劣性,对兵团人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构成了不容回避的巨大考验。要生存下去并担负起国家赋予的职责使命,兵团人必须回答一系列重大课题:

一是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难以想象的困难,能不能做到迎难而上、勇敢面对?

二是面对*受自然环境严重制约的绿洲自然经济,能不能做到力求改变、勇于创新?

三是面对亘古荒原、一穷二白的境况,能不能做到自力更生、不等不靠?

四是处在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但却事关国防安全的环境,能不能做到吃苦耐劳、甘于坚守?

五是处在生态脆弱、但却是国家生态建设关键的地区,能不能做到顾全大局、着眼长远?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选择,不仅关系到兵团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乃至国家的发展。

面对自然生态环境提出的课题,兵团人用自己“艰苦创业”的作风和行动作出了鲜明的回答,在应对艰难困苦上为世人树起了兵团精神的丰碑。一是不惧艰险、迎难而上的勇气。兵团人始终保持着人民*队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斗志,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让兵团人畏惧屈服。兵团有近一半团场处于*两大沙漠边缘,58个团场处于边境沿线,许多团场建立在“三到头”、远离城市的万古荒原上。石河子、阿拉尔、五家渠、图木舒克、北屯等这些*垦新城,都是兵团人在戈壁荒滩上克服千难万险建起来的。二是改天换地、书写奇迹的自信。兵团人对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自信,不仅要在昔日的戈壁荒原上生存下去,而且要用双手打破恶劣环境的制约,开创*的现代经济。他们通过艰辛的劳动,开发了上百万亩耕地,兴建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创办了*第一批现代工业,大力推进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三大基地”建设;昔日的万古荒原从此变成了一个个充满生机的城镇和绿洲,大规模改变了*的自然景观,书写了创世纪的辉煌篇章,被誉为“*生产建设的重要力量和模范”。三是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豪情。兵团人把戈壁荒原当作人生最精彩的舞台,他们克服沙漠、酷热、严寒、蚊虫乃至生死的考验,以“越艰苦,越光荣”的气概开始了创业历程。他们把节约下来的衣帽、口粮、菜金作为建设资金,住地窝子,铺树挂杂草当床,吃树叶草根、化盐水充饥,用人来拉犁,自制简易工具;超强的劳动使服装磨损严重,他们就把长袖剪成短袖、长裤剪成短裤,以惊人的牺牲和创造精神,奠定了兵团事业的基础。四是扎根荒原、以苦为乐的品德。兵团人传承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曾经在战争年代为革命立下卓越功勋的兵团创业者们,没有留在条件较好的内地和出生成长的故乡,而是为了国家和*各族人民的利益,默默无闻地坚守在沙漠戈壁深处,“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将最美好的时光和一生奉献给了兵团,十四师四十七团的许多老战士自解放和田后再没有离开过那里。五是顾全大局、维护生态的胸怀。兵团人自觉担当起国家“生态卫士”的职责。二师5个团场都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中间,过去,两个沙漠每年轮番刮大风,一年达16次以上,两大沙漠以每年5米的速度快速合拢。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二师职工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一次次遏制沙漠合拢,硬是在这条夹缝中把两大沙漠各推后6公里和8公里,撕出一条宽14公里、长公里的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绿色长廊。八师一五〇团几十年来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人造卫星发现了这一奇观,实地考察后才知道是兵团人的生态杰作,是一五〇团的职工们将沙漠逼退几十公里而建成的一片人造绿洲。兵团的团场就像一个个哨兵,迎着沙漠筑成了一道道守卫绿洲的生命长城。

二、历史人文环境

兵团在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中发挥着特殊作用,这一作用是在顺应和服务*的历史人文环境中体现的。兵团面临的历史人文环境的特点为:一是民族众多、宗教影响大。*有47个民族成分,仅世居民族就有13个,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许多民族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习惯。二是社会关系复杂、发展愿望强烈。由于历代各族封建统治者忽视发展、制造民族隔阂,直到解放初期,*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民族关系紧张,相互间缺少理解沟通;地区间、民族间乃至民族内部常为争草场、水源等生产生活资源产生纠纷。三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一直图谋利用*的复杂局势制造事端、在群众中煽动分裂。必须充分认识*分裂和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四是*有屯垦戍边的悠久传统。自西汉时起,中央*府就开始了在*的屯垦,此后历代相袭、绵延不绝,迄今已有多年,形成了适宜屯垦的历史文化。五是兵团的团场、连队同*的地县乡村相互毗邻、交错杂居,处于同一发展区域,经常走动,联系密切。兵团历史人文环境的这些特点,对兵团事业的发展和兵团精神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历史人文环境的复杂性,对兵团人的精神传统和道德标准提出了需要重视的特殊课题。兵团人必须回答一系列重大课题:

一是面对历史上形成的*复杂社会关系,能不能做到促进团结、实现和谐?

二是面对*各族群众的强烈发展愿望,能不能做到示范带动、积极服务?

三是面对*屯垦戍边的丰厚历史遗产,能不能做到善于继承、勇于超越?

四是面对“三股势力”的分裂煽动破坏,能不能做到时刻警惕、有效应对?

五是面对与地方各族群众同处一个区域的情况,能不能做到互谅互让、互利双赢?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不仅关系到兵团能否在*扎根立足,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实现。

面对历史人文环境提出的课题,兵团人用自己“无私奉献”的品德和行动作出了鲜明的回答,在服务各族人民上为世人树起了兵团精神的丰碑。一是维护团结、促进和谐的信念。兵团人以维护*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为己任,严格执行*的民族宗教*策,认真处理兵团和地方的关系,自觉遵守自治区**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尊重地方各级**,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兵地团结教育,使民族团结意识在兵团深入人心;积极促进*各族群众的联系、交流与合作,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被誉为“*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和模范”。二是牢记宗旨、服务人民的情怀。兵团从诞生之日起,就牢记毛泽东主席“你们到*去的任务,是为*各族人民多办好事”的指示,自觉把*各族人民作为依靠,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追求,为各族人民抢险救灾、送医送药、支援粮种、技术帮扶、干部交流、资金支持、发展融合经济等;同各族群众在长期交往、互助互利、共同发展中结成了血浓于水的亲情;被中央誉为“兄弟民族相互支援的有效形式”。三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理想。兵团作为屯垦戍边这一历史遗产的当代传人,经常以历代屯垦事迹教育干部职工,怀着继承前人更要超越前人的理想,兵团人在天山南北开展了生气勃勃、广泛深入的屯垦戍边实践;许多历史上一度繁华的屯垦区域在兵团人的手中又重新焕发了生机,一些从没有人涉足的荒原在兵团人这里得到了开发;兵团以空前的规模和无可比拟的业绩,书写了屯垦戍边历史画卷中新的辉煌篇章。四是履行维稳戍边职责、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自觉。兵团发挥同*各族群众相互毗邻、往来密切的优势,坚持不懈地向各族群众宣传*的民族宗教*策、宣传民族团结、宣传先进文化,抵制各种反动思想传播;兵团发挥协同性强、就近便利、消息灵通、反应迅速的优势,在打击“三股势力”中加强同*队、地方武警、公安和各族群众的联系协同,始终冲在打击“三股势力”斗争的最前线;被邓小平同志誉为“稳定*的核心”。五是示范带动、共同富裕的追求。兵团坚持以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带动*的发展,投资建设了大批兵地互利互惠的水利、交通等公共设施;帮助地方发展科技文化事业,先后将开垦的大片耕地、建起的大批工厂、培养的技术工人移交地方,奠定了*现代经济的基础;兵团的先进农业技术成为地方各族群众生产的示范。兵团“五好连队”建设经验曾在全疆推广,被自治区誉为“*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三、战略安全环境

兵团在维稳戍边、安边固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作用是在把握和应对*的地缘安全环境中体现的。兵团面临的地缘战略环境的特点为:一是*是我国的重要战略利益地区,面积万平方公里,资源、特别是为我国发展急需的资源富集,是新世纪能源资源的重要接替区。二是*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区,是我国同能源资源丰富的中亚、中东、俄罗斯交流合作的前沿和陆上能源运输线的枢纽。三是*是我国地缘战略安全的重点地区,有长达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与8个国家接壤,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门户和承受境外敌对势力压力最大的省区。四是*的周边安全形势复杂,是我国最靠近国际热点多发地带的省份,毗邻的中亚是国际各大*治势力角逐的焦点地区,宗教背景复杂,局势难测,美国等西方势力积极插足。五是兵团有58个边境团场镇守着*公里长的边境线,在*边防安全中有着重要地位。兵团战略安全环境的这些特点,对兵团事业的发展和兵团精神的形成有强大影响。

战略安全环境的严峻性,对兵团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提出了必须回应的重大挑战。兵团人必须回答一系列重大课题:

一是处在*这一国家战略利益的重点地区,能不能做到牢记使命、守土有责?

二是处在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事关国家边防安全的*边境地区,能不能做到甘于清贫、乐于奉献?

三是当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遇到威胁时,能不能做到挺身而出、不怕牺牲?

四是当国家对自己有需要时,能不能做到听从召唤、为国分忧?

五是作为承担维稳戍边使命的兵团人在服务国家时,能不能做到纪律严明、步调一致?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不仅关系到兵团在国家安全的重要地位,而且关系到国家利益的实现。

面对战略安全环境提出的课题,兵团人用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行动作出了鲜明的回答,在维护国家利益上为世人树起了兵团精神的丰碑。一是热爱祖国、为国分忧的赤诚。兵团人心中始终装着祖国,认真处理屯垦和戍边的关系,始终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牢记着*和国家赋予的维稳戍边使命,把“为祖国站岗放哨”作为最大骄傲和光荣,他们响应祖国号召,从五湖四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从内地繁华的大城市落户到荒凉边远的西部边关,把自己的青春年华乃至一生都献给了这里,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使国家利益在*得到了更好的实现和巩固。二是守土有责、国土情深的执着。兵团人被誉为“国土卫士”,他们把团场建在边防*前面、把连队建在边防哨所前面、把地种在边境巡逻线前面(被称作“三前”),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保边守土的重任。十师一八五团的干部职工把团部建在所谓的“争议区”里,年当山洪引起界河改道,为了守卫55.5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全团紧急动员起来与洪水搏斗16个昼夜,恢复了边境原貌。由于历史上长期“有边无防”和前苏联的蚕食,我国同前苏联所谓的“争议地区”不少,但有兵团人防守的地方,国家的领土一寸也没有丢失。三是不计得失、甘于清贫的品质。年“伊塔事件”发生后,为了祖国边境不再受到侵犯,许多兵团人离开了历经千辛万苦刚刚建好的家园,在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蚊蝇遍布、大雪封山、交通不便的边境山区,重新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在边境沿线陆续建设了58个边境团场,建起了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他们把家安在这里,把根扎在这里,目送一批批曾经共同战斗的边防官兵退伍离开这里,甘于清贫和寂寞,用自己的一生默默地守卫着这里。四是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胆气。兵团人牢记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当祖国有事时,我将重新命令你们拿起武器,捍卫祖国”,时刻准备应对各种危急时态。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兵团人积极组建运输队支前,活跃在崇山峻岭之间、炮火纷飞的前线,得到中央*委的表彰。在昔日中苏对峙、剑拔弩张的日子里,兵团边境团场的数十万干部职工,以民对*,以扛膀子、种*治田、放*事牧等形式,同蚕食我国领土的敌人进行斗争。九师一六一团女职工孙龙珍在祖国领土受到侵犯时挺身而出英勇牺牲,被自治区授予“革命烈士”称号。毛泽东主席称赞说:“兵团有了情况能打仗,我看有希望。”五是服从命令、严守纪律的风范。兵团人传承了人民*队纪律严明、步调一致的传统,无论外敌入侵、“三股势力”作乱还是地震等自然灾害,只要国家利益和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兵团人总是行动迅速、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地冲在最前面。“伊塔事件”发生后,兵团数万干部职工立即组织起来,赶赴数百公里之外的事发地点,执行劝阻边民外逃、稳定局势和“三代”(代耕、代牧、代管)任务,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体现了纪律严明、服从命令听指挥的作风。

四、社会实践环境

兵团是我们*的伟大创举,是一个既融入*社会又高度集中统一的集团化组织,承担着*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特殊使命,这一特殊使命是通过不断改善兵团的社会实践环境履行的。兵团面临的社会实践环境的特点为:一是兵团从人民*队集体转业而来,兵团事业直接起源于驻疆人民解放*在*开展的*垦事业;而*垦事业的最早源头就是闻名于世的南泥湾大生产。二是兵团事业是历朝历代屯垦事业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兵团是屯垦戍边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历史遗产的唯一传人。三是兵团人融汇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风情和特色,兵团人来自五湖四海,全国近30个省区的近40个民族在兵团都能找到同乡。四是兵团承担着*和国家赋予的维稳戍边使命,兵团事业离不开*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和指导,离不开全国人民特别是*各族人民的关心支持。五是兵团事业是一项与时俱进的事业,在计划经济时期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处理好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兵团社会实践环境的这些特点,对兵团事业的发展和兵团精神的形成有根本影响。

社会实践环境的变化性,对兵团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作风提出了转变适应的迫切要求,要适应这一要求并在新的时期更好地承担起*和国家赋予的职责使命,兵团人必须回答一系列重大课题:

一是兵团作为人民*队*垦事业的传承者,能不能做到继承传统、开创新局?

二是兵团作为历代屯垦事业在当代的唯一传人,能不能做到把握规律、推陈出新?

三是兵团作为由五来自湖四海的人汇聚而成的大家庭,能不能做到融汇四方、独创特色?

四是兵团作为*和国家明确赋予屯垦戍边使命的重要组织,能不能做到牢记使命、不负重托?

五是兵团事业作为曾经辉煌又不断发展的事业,能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不仅关系到兵团事业自身的发展壮大,而且关系到屯垦戍边使命的履行。

面对社会实践环境提出的课题,兵团人用自己“开拓进取”的追求和行动作出了鲜明的回答,在推进事业发展上为世人树起了兵团精神的丰碑。一是牢记使命、扎根兵团的情怀。兵团人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各民族,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兵团人”,都汇聚于屯垦戍边的大旗下,并为这一旗帜而奋斗终身,在这一事业中激发了自己的追求,找到了自己理想、才智和情感的立足点,找到了展示自己才干和抱负的舞台,找到了自己的根;也使他们在长期共同的奋斗中建设了共同的物质和精神家园,凝聚了对兵团、对屯垦戍边事业深沉而执着的爱。二是继往开来、锐意进取的斗志。兵团人作为历代屯田和*垦事业的当代传人,在牢记*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使命的同时,不是在原样的基础上继承屯垦戍边的历史遗产、继承我们*开创的*垦事业,而是锐意进取,力求在继承的同时有新的发展,努力将屯垦戍边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同边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同现代科技、现代工农业和先进文化结合起来,赋予了屯垦戍边事业以新的时代内涵,也使屯垦戍边使命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三是团结和谐、开放包容的胸襟。兵团人来源广泛,地域、民族、性格特色差异明显,他们能够在一起长期共事、共同奋斗,在于平等、尊重、开放、和谐、包容已成为兵团的文化特色和精神传统。中国地域辽阔,长期的封建社会造成中国人有着浓郁的省籍情结、乡土情结,加上地域差别、方言差别、风俗差别,形成了不同省份、不同区域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这些在兵团都得到了新的融合,既保留了各自的差别,又具有共同的特性,催生了以和谐包容为特色的兵团精神文化传统。四是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作风。兵团事业是在万古荒原上靠*垦战士的双手和勤劳一点一点干出来的。由于不是一级*府,兵团在发展过程中,许多事业如文化广电事业、社会事业等都是先由职工群众集资兴办,逐渐形成规模,最后得到认可的。从职工群众的需要出发,靠行动说话、靠实干说话、靠成绩说话、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成为兵团人最突出的特色,支撑兵团事业不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五是深化改革、不断开拓的风貌。兵团从诞生之日起就瞄准发展先进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化团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兵团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治疆方略和对兵团的定位要求,聚焦兵团深化改革,全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屯垦和戍边、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兵团和地方“三大关系”,特别是特殊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抓住中央加强兵团、国家西部大开发、中央*工作座谈会、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全国对口支援*等难得的历史机遇、战略机遇、*策机遇、改革机遇和发展机遇,确立了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建设、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国家“三大基地”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目标和措施,通过改革创新使兵团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推荐阅读:《兵团精神研究》系列文章

兵团精神产生发展的时代条件

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王艳乔

责任编辑:李雪陈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兵团精神研究系列文章兵团精神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