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路上的诗句
古丝绸之路北道,地图上标注为“唐朝古道”,五家渠人称“唐朝路”。这条路东起长安(今西安),西至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建成于公元7世纪末。到上世纪50年代初,*垦战士开发梧桐窝子时,从吉木萨尔沿北沙窝边缘经红旗农场、土墩子农场、六运湖农场、二二二团到一○二团十八连这段,还可以跑马车。五家渠人对这条路很有感情,愿意永远铭记它。十八连在年地名普查时,命名为“唐南村”,即位居唐朝路南之意。如今,这条路的功能已被团场规划的新路所替代,被今天的甘莫公路及亚欧钢铁大动脉和空中通道所替代。唐朝路成了古丝绸之路北道的一段遗址,一个硕大的不可移动的文物,但仍然是一条看得见摸得着、某些路段仍可通行的路,而非地图上用虚线标注的那种概念的丝绸之路。这条路曾经有过的沧桑与辉煌,曾经见证过的历史与变迁,曾经演绎过的悲剧和壮举,人们会永远铭记。如果穿越时空,在8世纪之初、在开通不久的唐朝路上,抑或在五家渠这个唐朝路的驿站上,会看见什么呢?当然,会有驱赶马群东去的回鹘马队,会有满载绢丝西行的粟特商团,会有匆匆而过的大唐官车,会有沿途布道的佛教僧侣……这里要说的是两位诗人。公元年,5岁的李白,随父母正行进在这段路上。往前推四年,武则天在北庭(今吉木萨尔)设立北庭大都护府,打通了从甘肃经伊犁到碎叶(托克马克)的丝绸之路北道,即后人称的唐朝路。李白一家得以从这条路上重返祖籍。途经五家渠、吉木萨尔、哈密、河西走廊,再翻秦岭入蜀道,定居在四川,度过了诗人的少年时光。李白一家是乘车,还是骑马,又或者是骑骆驼?这已无从查考。但五家渠这一段五六十公里的唐朝路,至少是李白一天的行程。*沙漫漫,路途遥远,哪能阻挡得了李白一家返乡的脚步;夜色茫茫,一轮孤月,更能激发游子归家的思乡情怀。十多年后,诗人李白以此作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诗中描绘的万里边塞图景,是不是天山明月,或者说五家渠明月,给了李白强烈的意象和深刻的记忆,是不是天山北麓广阔的大漠赋予李白如此浩渺的胸襟,是不是古来边塞上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带给诗人沉静的思索和深远的意境呢?那个公元年的春天,18岁的李白己是才华横溢的著名诗人了。他性喜远游,随舅父李忠由四川江油青莲乡出发北上西去庭州。经甘肃陇西、临洮、兰州、凉州、肃州、敦煌,出玉门关,又经伊吾、西州、再到北庭,回到他13年前走过的这条唐朝路上。重游唐朝路的李白,不仅领略了西域绮丽的风光、丰厚的人文,还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写下了这首《关山月》。此时,仗剑远行的的李白,因剑伤在北庭城南20多里的上清宫道观静养半月。道观坐落在一个大台地上,附近的森林茂密,溪水潺潺,南望天山雪峰如屏,环境十分清幽。时值中秋,与好友共度佳节。席间,李白赋诗一首为大家助兴,这首诗就是流传至今的《关山月》。当夜席罢,李白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入寐。月光照在床前,竞与塞外八月的早霜出奇地相似。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股强烈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又低声吟了这首《静夜思》,成为每个中国人生命记忆的一部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这样,一夜之间两首千古绝唱在唐朝路上的北庭诞生。李白给他的儿子取名明月奴,或许也是寄托了对天山明月的悠悠深情。35年后的公元年,边塞诗人岑参,漫步在唐朝路上。生在湖北江陵在中原为官的岑参,作为“援疆干部”,曾两次在和田、北庭前后屯戍六年。岑参在北庭大都护府协助都护封常青主管后勤和屯田事务,相当于现在北疆*区的后勤部长兼兵团六师的副师长,工作的范围在天山北坡一带,当然也就涵盖了今天的五家渠。岑参是官员、*人又是诗人,由于有切身的体验,相比其他边塞诗作者,其戍边诗的内容更为丰富、真切。岑参在庭州大地上生活着、工作着、快乐着、创造着。他为大都护府的经济繁盛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他骑马到各屯点视察,指挥生产;他参加各种活动,当然,也包括“饭局”。不过,在这些活动中,他又比别人多了一双眼睛:诗人的眼睛。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在“饭局”上酝酿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塞外的自然风光,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雪。有一首我喜爱的歌就叫《塞外的雪》,就在刚刚,一位友人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