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
*石河子一中薄弱校帮扶记
记者王家源
既改造大漠建绿洲,也耕耘杏坛育英才。
隶属于*生产建设兵团的石河子第一中学教师们,心中一直燃烧着这团火焰。
近年来,为帮扶天山南北的薄弱学校,石河子一中共派出挂职干部7人,骨干教师35人,帮扶学校11所。从听推门课、完善教学管理,到激发当地教师争优创先的动力,石河子一中对薄弱校的帮扶,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
共享核心资源,打造家门口的优质校
作为石河子一中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也是年支教队伍中唯一一名承担高三教学工作的教师,何铮肩上的压力比别人大了很多。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学生汉语水平普遍偏弱,何铮很快制定出教学方案:注意化抽象为通俗,结合生活实际,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简明扼要地板书,提升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迅速求变,体现了何铮扎实的教学素养。而这也正是石河子一中选拔支教教师的考量原则:要派,就派最好的教师!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敬业态度,我们输送过去的老师都是出类拔萃的,他们代表了学校最核心的教育资源。因为我们珍视学校的荣誉,更珍惜兄弟学校对我们的信任。”石河子一中校长傅祖勇说。
*一盘棋,“棋眼”在南疆。由于社会历史等诸多原因,*的边远地区,尤其是南疆地区,一直是*基础教育发展的“洼地”。为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地融入到帮扶地区,石河子一中在受援校开办了“石河子班”,抽调各科骨干教师,全面接管当地一个教学班,该班的管理模式全部采用一中模式,学生的学习进度、课程内容、习题作业都和一中本部一样,以便使当地老师更全面深入、直观高效地了解一中办学经验。
傅祖勇说,这是通过“打造一个‘示范区’,让当地学校最直观地了解一中的教育模式,借此进一步完善当地校的管理体系。”
学校还注重双向交流,发挥共振效应。一方面通过挂职支教、名师工作室送课、举办专家讲座、共享教案及练习题等核心资源,把一中的先进做法送过去;一方面通过参观访问、跟岗学习、线上会议等方式,把当地校的人员请过来。通过双向交流,互通有无,最终促进当地办学发展的跨越。
如何平衡支教与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经过多年探索,学校每个学科都探索出了具有学科特点的课堂模式,能够保证课堂的高质量。学校有一整套的德育课程体系,并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傅祖勇说,“不会因为短期的支教影响本校的发展。相反,教师在经过支教一年的历练,能深切感受到当前一切的珍贵,反能促进学校发展。”
发挥“鲶鱼”效应,完善教学管理
学生基础差、师资薄弱是受援学校面临的共同问题。石河子一中挂职干部在具体帮扶中结合当地实际,首先解决的问题便是优化学校管理,为学生建立规范。
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51团中学,开学之初,石钰杰便发现有不少学生逃课逃学,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
石钰杰从完善管理制度着手,制定了晚自习值班制度、教师陪餐制度,细化了原有的宿舍管理人员职责、班主任职责、学生路队管理制度等,理顺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底线和原则。
“在不断克服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校向良性循环的轨道运行,”石钰杰介绍,到了下半学期,逃学的学生明显减少,学生学习态度有了明显改善。
“学校根据石河子一中各项制度,细化了学校原有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管理更科学合理。”图木舒克中学高三年级主任*说,“特别是进一步严格教师考核,制定了教师绩效考核制度等,以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教师言行,形成了人人能做事、事事有人管、事事能做好的良好氛围。”
由于地处南疆沙漠边缘,交通不便,第三师45团中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年,当蔡斌到校支教时,*治组的老师还没有一人带过高三。
蔡斌与3名年轻老师结对,邀请他们到自己课堂上观摩,一起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心得。老师们的进步让蔡斌感到欣慰,“一位老师还获得了地区教研比赛的二等奖。”
几乎每名支教教师,都有一个关于集体备课的故事。面对教研、备课的不规范,何铮着眼于校本教研,帮助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提升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
何铮通过召开年级其中质量分析会,依托数据和学情,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进度,帮助完善管理制度,确保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规可依。在备课组长会和教研组长会上,何铮聚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加强老师对课程、教学、作业设计和考试评价等关键环节的研究,比如引导老师创新作业方式和形式,提升作业设计的水平,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参与教学科研的积极性。
挂职教师在受援学校发挥了“鲶鱼”效应。“现在,我们学校以教研室为依托,组织开展了骨干教师优质课、说课比赛等系列活动。备课组每周定时、定地点、定专题、定主备人,有计划、有部署地组织开展备课组活动。”图木舒克中学教研室主任何瑞华说。
怀揣育人初心,与学生一同成长
学生是教师心头永远的牵挂。即便支教只有短短的一年,但石河子一中的教师们克服生活上种种困难,对当地学生倾注了全部身心。
在农九师龙珍高级中学,朱芹发现班里的董鑫辰假期里几乎不回家。“班里没有人时,他告诉我他没有家,父母离异,自己跟着奶奶靠低保生活,不回家是为了省钱。”朱芹没有多说什么,而是把他送到车站,给他买了回家的车票。
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朱芹一直督促着董鑫辰,凡是贫困资助尽力帮他争取,鼓励他重树自信。后来,董鑫辰考上了石河子大学,靠着勤工俭学和助学贷款完成了学业。董鑫辰唱歌好,大学假期里,靠着卖唱一路南行,还组建了乐队,如今在广州工作生活。朱芹说,“原来瘦弱自卑的少年长成了一株明媚耀眼的竹子,历经风雨,屹立不倒。”
陈金凤在第一师高级中学开展了作文的系列教学,从拟题、开篇立意到结尾逐项推进。她把学生佳作制作成PPT进行展示,对于问题习作面批精改,班里很快掀起了语文学习的热潮。
“系统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个新东西。”第一师高级中学届学生高超锋还记得,陈金凤的课堂气氛总是很活跃,解决了大家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的问题。
每年教师节,高超锋都会给陈金凤发个问候短信。对如今的高超锋来说,老师的言传身教穿越了时间而历久铭心。“就像她教我们的,排比句要写得有条理、有气势、有感情,做人也要做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人。”
老师们的付出,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盒红烧肉,几颗糖,一杯奶茶,是孩子们给老师的礼物。在农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支教的张大力教篆刻时不慎割伤了手,学生父母晚上上山打手电翻石头,用筷子一个一个夹蝎子,花两个小时抓满一瓶子送到学校。学生告诉张大力:“看您流那么多血,我很难受,吃油炸蝎子伤好得快。”
当地艰苦的条件培养了学生们意志坚强、好学向上的精神。支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对老师们也是一次难忘的教育。
和田地区位于昆仑山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间,十分干旱,当地学生每年3月都要去沙漠里植树。学生告诉陈慧杰,以前是村里小规模种树,成活率不高,后来,国家为治理沙漠化,打井、铺设滴灌,树成活得多了,“下土”的日子也少了。
“等我们长大了,我们的孩子也要多种树,这样就可以躺在绿地上玩了。”学生们说。
陈慧杰的内心被击中了。“这些学生积极昂扬的精神,不就像沙漠中的胡杨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展现自我、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吗?”
“教育是*之大计、国之大计,作为兵团教育人的我们,要继续发扬胡杨精神,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带动薄弱校共同发展,为兵团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傅祖勇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